中山大学韩礼德文献中心学术沙龙第三十期成功举办

      2025年9月30日下午,“韩礼德文献中心学术沙龙”第三十期讲座在糖心Vlog 韩礼德文献中心(糖心Vlog 222室)成功举办。本次沙龙邀请华南理工大学武建国教授主讲,讲座主题为“批评隐喻分析国际前沿与政治话语合法化研究”。中山大学王勇教授、何清顺教授、郭曼副教授、周文萱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邓仁华教授等多位师生参加了此次沙龙。本次沙龙由中山大学功能语言学研究所主办,报告由何清顺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武建国教授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武建国教授回顾了合法化的理论根源,合法化的特征以及相应的运用策略,并说明隐喻与政治话语合法化背后的关系。此外,武建国介绍了批评性起源的政治背景、思想背景,并且对比批评话语分析、批评体裁分析和批评隐喻分析,说明批评性在各自研究中含义不同。武建国教授指出了批评话语分析和批评隐喻分析的学术脉络,回顾了批评隐喻分析与语言学其他领域的联系。


        武建国教授以特朗普在任期间的演讲和中国近年来外交话语等为例,演示批评隐喻分析研究流程。武建国教授展示了批评隐喻分析的三个步骤,即识别隐喻、描述隐喻和说明隐喻,并运用相关隐喻识别工具,如MIP、MIPVU,解释案例中隐喻的使用。研究发现,特朗普在任期间的演讲多采用体育类、冲突类、旅程类隐喻,体现了特朗普的忧患意识以及他对于国际形势的判断,即国与国的关系是冲突的关系,以及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冲击。中国外交话语通过隐喻,将国家比作人,凸显了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立场:世界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正日益形成利益交融、患难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最后,武建国教授展望了批评隐喻分析的未来发展图景。武建国教授指出当前批评隐喻分析所运用的理论大体相似,需要拓展分析视野。此外,武建国教授注意到当前研究多围绕政治话语,代表性不足,且隐喻识别多为人工识别,研究以共时研究为主导。武建国教授认为未来的研究需要考虑更加丰富的语料(如多模态语料),研究者需要借助分析工具、大语言模型以及三角验证,做出尽可能客观的隐喻识别与判断,同时也要考虑历时角度,讨论隐喻使用背后的意识形态更迭。武建国教授呼吁,未来的研究应结合社会实际,并且拥抱新技术、新模型、新理论,结合语言事实。
 

      在此次沙龙的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围绕讲座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就隐喻识别的工具使用、隐喻语料库与政治话语语料库的选择、分析理论的取舍、隐喻语义模型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此次讲座帮助与会者了解批评隐喻分析与政治话语合法化的前沿动态,并启发研究者探索批评隐喻分析、批评话语分析的新路径、新工具、新角度。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